-
友情链接:
Powered by qooapp官网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朝鲜战争对新中国来说是一场立国之战。那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,但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,毅然决然投入了这场与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战争。美国当时刚刚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,并且联合国军给予了他们强大的支持,使得他们信心十足,完全不将志愿军放在眼里。
朝鲜战场上,无数大小战役不断上演,双方反复拉锯,激烈对抗,难分胜负。然而,最为惨烈、最具考验双方战斗意志的战役,无疑是上甘岭战役。
上甘岭战役在美国被称为“三角山战役”。这是因为597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座山梁形成一个V字型的高地,美国军方觉得这与三角形相似,因此赋予它这个名字。上甘岭是中国志愿军的战略重地,也是五圣山的前沿阵地。如果上甘岭失守,五圣山将岌岌可危,联合国军占领五圣山后,将能凭借高地优势,全面威胁平康平原。因此,志愿军必须拼尽全力保卫上甘岭。
尽管上甘岭战役不是抗美援朝期间规模最大的战斗,但它是最为惨烈的。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忙于竞选,急需为自己的选票争取支持,但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却未能如预期那般占领朝鲜全境,反而被志愿军顽强地压制在三八线以南。为了自己政治上的胜利,杜鲁门急切希望占领上甘岭并突破三八线,获取军事上的胜利。
展开剩余77%美军的前线指挥官范弗里特,是典型的火力制胜者,他的策略就是通过强大的火力压倒敌人。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,联合国军在597.7高地和537.7高地之间的不到3.7平方公里的区域,投下了超过190万发炮弹,并出动了3000架次的飞机进行轰炸。美军不惜一切代价,只求快速取得胜利。无数炮弹和炸弹如暴雨般倾泻而下,足以将山头削低两米。志愿军战士们在地下的坑道里感受到强烈的震动,仿佛身处惊涛骇浪的海面上,摇摇欲坠,无法安宁。
上甘岭战役的火力密集程度超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任何一场战斗,堪称朝鲜战场的“凡尔登绞肉机”,对双方士兵而言,这里简直是人间炼狱。美军本以为凭借先进的科技装备,能压倒一切,但他们忽略了战争中最关键的因素——人。志愿军通过巧妙的地下坑道防御,有效地抵挡住了美军的进攻。整整43天,敌我双方你攻我守,拉锯战一直持续,成为抗美援朝历史上最长时间的战斗。
上甘岭战役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格局。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,中国的对外战争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,国人面对列强常感到畏惧。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彻底扭转了这种局面。前五场战役的胜利,已然打击了联合国军的嚣张气焰,而在上甘岭,志愿军再次击退了联合国军,这让他们感到无比绝望。紧接着,志愿军发起了“冷枪冷炮”运动,彻底瓦解了联合国军的心理防线。
值得一提的是,“冷枪冷炮”运动的第一枪,是由一名违抗军令的志愿军战士陈凤楼打响的。在前五场战斗后,联合国军损失惨重,已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。与此同时,志愿军在不断修建的地下坑道中做好了防守。经过艰苦的努力,志愿军建造了约300条坑道,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地下防线。就在这种僵持局面下,联合国军开始变得不耐烦,进行挑衅。
有一天,一名美国士兵公然挑衅,甚至大肆侮辱志愿军,用喇叭喊着辱骂语言,并称志愿军不敢再战。面对这种挑衅,陈凤楼虽然被上级指示要耐心忍耐,但在看到一名美国兵侮辱性地撒尿在志愿军阵地上时,终于忍无可忍,扣动了扳机。这一枪,不仅打下了那个骄傲的美军士兵,也点燃了志愿军的怒火。接着,其他战士纷纷开火,联合国军的挑衅者们迅速溃败,其中许多美国兵当场丧命。
陈凤楼的行为迅速传遍整个军队,并没有受到处罚,反而得到了表扬。他被赞扬为“冷枪冷炮”运动的先锋,勇敢地代表着志愿军的反抗精神。这个小小的举动成了激励整个志愿军的象征。在“冷枪冷炮”运动的影响下,志愿军仅付出几十人的代价,就击毙了联合国军8000多人。
与此同时,志愿军也涌现出一批狙击高手,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张桃芳。他出生于1931年,原是江苏的普通农民,直到1952年,他响应国家的号召,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。在入伍后,仅经过三个月的基础训练,他便凭借天赋,成为了一名神枪手。
张桃芳的狙击技艺令敌军闻风丧胆。他曾以一枪击落飞鸟、精准射杀美军军官。在“冷枪冷炮”运动期间,他成功狙杀214名敌军士兵,成为敌军心头的噩梦。美军甚至专门派来一名经验丰富的二战老兵来与张桃芳对决,但最终依然败下阵来。张桃芳凭借冷静的心理素质与精准的射击,赢得了这场高手之间的对决。
张桃芳的战绩让他名扬四海,被誉为“上甘岭狙神”。他以极高的准度和无与伦比的勇气,成功吓破了联合国军的胆量,成为中国军队的传奇人物。通过陈凤楼的第一枪到张桃芳的“冷枪英雄”成就,我们看到了中国志愿军将士们顽强不屈的斗志。
朝鲜战争虽然已过去多年,但上甘岭精神以及抗美援朝精神依然历久弥新。这些精神财富,不仅仅属于历史,它们依然是激励我们走向未来的不朽动力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qooapp官网下载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